大气科学系源于1953年建立的安徽农学院农业气象教研室,2021年改制为大气科学系,负责大气科学学科建设与全校大气科学类课程教学。现有专任教师6人,实验教师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师资水平不断提升,5名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2人先后出国访学,1人待出国,拥有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
大气科学学科于1984年开始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气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第一批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教育部审批为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20人,每年招生6-10人。截止2022年,共毕业研究生141人,历年就业率均为100%,长期保持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毕业生中目前有98人就职于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其中40多人担任部门领导职务;28人就职于高校院所,走出了于强、朱仁斌等国内外知名学者。
大气科学系长期致力于农田生态系统光热水分资源变化及其高效利用、气象灾害预警防控、气候能源禀赋时空分布与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模式、特色小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研究,开创了脱贫攻坚的“大别山道路”,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安徽省自然基金等项目,年均到账经费近200万元,建立和开发了安徽粮食作物生产潜力模型、气象灾害预警防控体系、两熟粮食作物匹配模式、小流域水资源监控与调配系统等农业气象基础服务与研究平台,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中华神农奖、梁希林业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等10多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制定安徽省技术标准2项,为区域气候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
大气科学系学科积淀深厚,在校内建设有大气科学专业实验室、标准气象观测场等,拥有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观测实验站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在皖北综合试验站、皖中综合试验站建设有气象观测系统,与安徽省气象局、合肥市气象局分别共建校外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各一个,拥有自动气象站、干湿沉降系统、高光谱分析系统、冠层分析系统、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设备30余台套,仪器总价值1100余万元。
大气科学系发展历程: